《道德中国》课程继续开讲 石书臣教授精讲友善价值观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11-23浏览次数:1682

2018年11月22日上午,我校“中国系列”课程《道德中国》继续开讲。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石书臣教授主讲“友善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思政教研部主任丁彩霞主持。

石书臣教授,是上海市模范教师和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1月被聘为首届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获学校“精彩课堂”优秀奖,主持的该门课程获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他的科研成果曾获第五次、第六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等。

(石书臣教授主讲)  

(思政教研部主任丁彩霞主持)  

石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友善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善德,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友善价值观的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对友善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观三个方面深入解读。

石教授指出友善是友(友好)和善(善良)的合成词,友为善的前提,善为友的本性。人性本善,所有人都是通过内在美进而达到外化美。他通过儒家的性善论、道家的德善论和佛家的心善论来解释传统文化中友善的内在品性,继而从人际友善角度解读“友善的外化践行”。他指出,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是友善的主要思想来源,并提及其他学派的人际友善思想。如墨子为兼爱、一视同仁;老子为“与善仁”;韩非子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他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有局限性,比如“儒家”仁爱思想在实践中实际是有等级和亲疏的;墨家的“爱无差”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道家的“德善”思想具有消极避世的一面。

(石书臣教授主讲)  

接着,石教授通过分析雷锋精神对友善价值观的传承弘扬,反映友善价值观从熟人关系到生人关系的扩展。他指出,雷锋的经历显现出新旧社会之间的强烈对比,也使他深切感受到是党和国家改变了他的命运,进而使雷锋的思想升华,超越古代,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友善价值观。雷锋精神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关系的反映,实现了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超越和提升。同时,他强调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为:从与人为善到善待生人,从欣然爱人到乐于助人,从仁者爱人到爱憎分明。

(石书臣教授主讲)

随后,石教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价值观。石教授提出友善以道德品质为基础,但新时代已经不局限于道德规范,而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并对此提出五点要求:第一点,把生人关系当熟人关系,他例举广州日报的文章《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提醒同学们友善对待身边的陌生人。第二点,从友善待人到善待生命,并以我国汶川地震后首次为普通公民设立全国哀悼日为例,体现生命之平等。第三点,从社会友善到国际友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理念为例说明。第四点,从人类友善到生态友善,他讲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人与自然的友善现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第五点,从道德友善到法制友善,这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石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富有哲理,发人深思。通过此次讲座,在场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友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其背后所渗透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加坚定培育和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扩大“道德中国”系列讲座的影响力,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思政教学部特别聘请了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全程跟踪录制,并进行课程的后期制作,今后将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在学生思政课、新生入学教育、党课教育等场合使用。 

宣传部供稿

文字/王俐力

摄影/李乐怡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