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提级发展“专业优化、课程优化”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凸显应用技术型定位和“一新一老一小”学科专业布局,4月28日,我校在明华楼远程会议中心召开2025年专业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总校监叶才福、副总校监吴国兴,常务副校长龚春蕾,副校长程葆青、徐子卿、凌旭峰,校长助理胡珍,各二级学院正副院长、院长助理、专业主任,以及教务处、招生与就业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专题研讨会前,各二级学院对近三年的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状况跟踪调查,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需求的影响,梳理了专业-岗位适配表,制定了近15万字的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
(人才培养规格调研报告)
研讨会上,各二级学院深入分析了当前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就人才培养规格调研及调整方案、2025年新专业申报工作进展、未来3年专业增、撤、停、改方案以及专业优化升级思路和举措作了重点汇报。
(各二级学院汇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
教育学院拟开设学前教育+AI微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增加人工智能、特殊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模块;健康学院开设“孤独症教育与康复”方向特色课程,将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推行“家-校-医-社”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学院对接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商学院联合头部企业开发真实项目,推动“虚拟仿真—企业实战—创新孵化”三级实践教学;艺术设计学院主动适应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构建“艺术创作实践与智能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跨学科培养体系;语言文化学院突出“语言文学+职业实践+数字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AI工具应用能力和跨文化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与会人员围绕专业建设展开讨论)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6年)》要求,积极探索应用型“四新”专业建设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师资队伍转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在2024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重点任务考评中,我校在民办本科高校中排名第2,其中,本科招生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两项考评在全市17所应用技术型高校中位列第1。
通过本次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的召开,将有效推动我校加快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体系提供保障,后续各专业将在本次专题研讨会成果的基础上,修订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加速专业改造和升级,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数字化转型,推进落实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务。
供稿 |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