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国大学的认证制度 美国当地时间8月17日上午,太平洋大学教务长助理Berit Gunderson教授和大学认证自评委员会主席Brian Klunk教授为我院研修团全体成员介绍了美国大学的认证制度。讲座主要围绕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特点、西部地区的认证及太平洋大学为认证所做的准备三方面展开。 讲座首先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特点。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分为机构认证和专业认证。机构认证针对整个机构,由地区认证代理机构完成;专业认证针对具体的项目、部门或学院进行,需要执业许可。专业认证建立在机构认证基础上,反过来又影响机构认证。 高校认证是一种机构认证,由地区认证机构完成。这一组织是一个行业组织,不是政府组织。美国目前有六个地区认证代理机构,每个都有独立但相似的标准及自我审查和纠正程序。地区认证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一所高校没有通过认证,则可能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认证能促进高校建设,保证学术质量和财务可信度,能向学生证明大学是提供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文凭工厂,认证还是个人和公众捐赠者评价一个高校是否值得捐赠或投资的一根标杆。认证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认证机构本身是通过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的。地区认证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目标明确、学校自治、机构多元化、学术自由等。 关于认证的程序,首先由地区认证代理机构和被认证机构成员共同制定认证标准,然后由被认证机构用这些标准自我审查并进行整改。之后,地区认证评估小组判断被认证机构是否符合认证标准,并予以公告。为确保被认证机构符合该标准,地区认证代理结构还要进行阶段性的重新评估。这种认证程序,使大学教育有了质量保证。高校通过自我审查,促进自我提升和发展;高校还能学习其他学校的做法,还能使管理透明化,避免官僚主义。 讲座对美国西部地区的认证机构WASC进行了说明。WASC认证机构有四个标准:一是明确大学目标,二是确保实现目标,三是确保持续发展,四是创建学习型组织。WASC自我审查要经过三个步骤,分别为目标定位、审查能力和准备程度、审查教育成效。其中,WASC关注的焦点是一个学校是否有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证明学校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达到了目标效果。 讲座还详细地谈到了太平洋大学为迎接WASC认证所做的准备工作。太平洋大学在认证小组考察学校的两年前便着手准备。学校首先根据WASC的标准自我审查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成效,总结自我审查的结果,提出自评报告的重点,撰写自评报告,征询意见,签署报告等。在太平洋大学,自评报告的形成是民主的,每个迎评小组的成员都可以提出意见,然后整个迎评小组分析这些意见并起草自评报告,最后由迎评小组的负责人在小组报告的基础上起草正式的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形成后,还要经过社区的审查,并根据社区的建议做出适当的整改,再形成新的自评报告。同时,学校也要对同行评审做充分的准备,如自我审查各个部门,起草自评报告,迎接同行考察等。学校也能从同行的评审中获得建议。讲座还具体讲解了太平洋大学认证的时间问题。2007年到2008年,太平洋大学为迎接认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目标;2008年春到2009年秋,自我审查了学校办学能力,起草了迎评报告,这个报告长达36页,有1500多页的支持材料。2010年3月,考察小组进入校园;2010年7月,WASC委员会进行教育成效的访问并审查学校的自评报告;2010年春到2011年秋,WASC评审团做出教育成效报告;之后,学校可以根据该报告进行整改;2012年4月,考察组返回重新检查并做出另一个报告;2012年7月,WASC委员会作出最终决定。如果通过认证,7年甚至长达10年不用认证。(第三批干部赴美研修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