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国太平洋大学通识教育 美国当地时间8月16日上午9点,美国太平洋大学文理学院负责通识教育的副院长Lou Matz博士在商学院会议中心为我院第三批干部赴美研修团作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太平洋大学富有特色的招牌教育项目――通识教育,并就研修团成员的提问给予了生动、深入的解答。 Matz博士介绍说,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励学生通过一定宽度和深度的学习获得一份工作,培养其公民素养,兼顾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他们认为,本科教育应该包含关键性学习能力和大学水平的写作、口头表达、逻辑推理、信息技术及批判性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能力;保证所有学生获得一定宽度的知识能力、既兼顾文化与美学、社会与政治、科学与技术等跨学科的知识。 基于上述理解,太平洋大学的本科学业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专业课程学分的修习,二是学校各专业关于外语、海外经历或企业实习方面的特殊规定,三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修读。一般来说,太平洋的本科生要求达到124学分毕业,其中44学分为专业课程学分,46学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和34任选课程学分。 太平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合格公民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及研究方法和技巧、跨文化意识、道德伦理审美观和公民责任等七方面能力。学习内容涉及社会问题、道德推理、自我认知和人际行为、美国文化、世界文化、语言和文学、国际视野和道德、视觉和表演艺术、自然科学实验、数学和形式逻辑、科学技术和社会等学科。 太平洋大学的通识教育由3类富有太平洋特色的讨论课和9门拓展型课程两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的3类学术讲座课中的两门须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完成,第3门在高年级阶段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修读;第二个模块的9门拓展型课程在第三学期后修读。 第一类学术讲座虽有35位教师在45个班级授课,但全校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同样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非常具有挑战性,平均班额21人的小班教学保证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入学新生只有在SAT考试中阅读和写作成绩达到规定的标准,才能修读这门课程,不达标的学生要参加阅读训练,才能获得学习资格。该门课程围绕“什么是好社会”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学习内容包含五个章节,即自我和反思、人际关系和家庭、公民社会、公民和州、自然和环境。学生的住宿公寓、晚自修活动、信息栏及共同观看电影等活动为学生们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围绕良性社会的主题进行大量阅读,形成个人学术观点,运用学术惯例并遵守学术诚信进行讨论和写作,最终完成3篇4到6页的论文,撰写2000字左右的课外作业。教师对学生的作业都应修改和反馈。对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学习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要做大量的阅读和写作,非常辛苦。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基础,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作了必要的准备。对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动力。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专业背景,教师都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 第二类课学术讲座是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设计和发展的,还是平均21人的小班教学,是进一步在多学科领域深层次探讨良性社会的话题,包括信念、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刑事犯罪及责任和惩罚、对幸福的追求、拆除国域疆界的假想、技术和社会六部分内容。第二类学术讲座课由来自数学、药学、音乐、历史、食品、传播等40多位学院或专业的教师开设,可供学生菜单式地选修,课程的专业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但不论什么样的专业教师提供的课程,都是为深层次探讨“什么是好的社会”这一主题,提供平台。老师们更喜欢第二学期的课程,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长,教授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课程,更能体现他们的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第一学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第二学期的课程,热门课程可能会因为选修人数太多而没有修读机会。第二学期的课程会同样要求学生完成很多写作练习,如一份20页的学术论文,必须包含至少7页的研究内容、其他的课外写作作业等。另外,还要有课堂上的口头报告和开展班级讨论等。 第三类学术讲座课作为第一个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课程,但选修时间比较靠后。学生至少修满本科阶段92学分,才可选修。这门课程同样采用少于25人的小班课堂教学,开展道德、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学生需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撰写一份道德观自传。该门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够解释道德理论。该理论涉及道德理论的发展、道德伦理、宗教和道德的关系、认识不同类别道德体系的合理性等,对涉及具体家庭、工作和公民身份的道德问题开展评价;论述、解释和评价真实或虚拟人物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身份,介绍并分析自己的道德观的形成过程和行为等。这门课程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多样,除了课堂讨论、观看电影,仍需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学生学习仍然很紧张。大多学生到了高年级,变得更成熟了,喜欢并享受这样的课程。 太平洋大学的通识教育第一模块――讨论课很有特色,是太平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张名片。这一模块的教学保证了学生在第一年便获得高质量讨论课的学习机会和经验,同学之间的共同的学习经历,促进了互相交流和合作,并给予了高强度的写作训练。 太平洋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二个模块是由9类课程组成的拓展课程系列,学生可在大学一年级后的各个学期自由选修。9个课程类别包含自我与人际关系、美国文化、世界文化、语言和文学、国际视野和道德、视觉和表演艺术、自然科学实验、数学和形式逻辑、科学及技术与社会等。以2011年的课程计划为例,这9个类别组成的拓展型课程模块共提供250门左右课程,供学生选修。8个学院的学生需在其中的至少7个类别中,各选修一门课程,大多数学生会在9个类别课程中各选一门。 太平洋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美国大学,不是由教务长负责管理,而由文理学院负责教学,设有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向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Matz博士在回答天华学院干部研修团的问题时特别提到,教育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和学术自由。一般大学,管理教学的管理者不参与具体教学;太平洋大学则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来管理。相较而言,太平洋的通识教育模式更有效,也更成功。 通常情况下,教师以系为单位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开课需要提出申请,只有那些课程描述符合规定标准的课程,才能获准开课。通识教育的管理是一项高难度、富有挑战的工作。如第一模块的第一门讨论课,制定怎样的标准才能选出合适的教师来共同完成,在第二门讨论课中,面对提交申请的教师,选择哪些人的哪些课程,都是很艰巨的任务。 太平洋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天华学院正在启动的通识教育项目很有启发和帮助。事实上,两所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天华学院也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来管理通识教育,而不是把通识课程简单地归入公共课系列;已实施了几年的天华学院的校本课程系列,要求新生入学第一年以系部和班级为单位,参加必修部分的综合课程学习,后面用自由选修课的方式修读校本课程学分;教学内容上,天华学院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实现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和大学语文、公民道德素养等课程的修读,而校本课程模块则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前沿、审美、道德价值观等内容的讨论,正在制定的“本科生能力培养标准”中也开始关注思维方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对照太平洋大学成熟的通识教育,天华学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天华的课程体系中,关于世界文化、汉语口头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哲学和逻辑等方面的课程不够丰富,课程供应不够系统化;在课程管理上,还需制定有指导性的共性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可行的遴选和审核标准;在课程资源、教学条件和学分的分配比例上,还需慎重的思考等。不论有多少困难和挑战,以太平洋大学和旧金山州立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都让我们感到,通识教育是非常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教育项目。和效果直接的专业和技能教育相比较,通识教育操作难、投入大,也许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对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都会很有利的,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步体现其优势和价值。(第三批干部赴美研修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