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国家庭 赴美博士班的陈英慧和王冠群老师选择了Home stay的居住模式。居住在一对年过花甲的美国夫妻家中,同吃同住,共同参与社交生活,交流、学习、碰撞,一年深度融入美国家庭的生活,让她们从另一个角度体验了美国文化和中美差异。本文是陈英慧老师从隐私、饮食、信仰几个方面对她们一年生活感悟的回顾与整理。 我和王冠群老师住在一对美国老夫妇家里。已经年过60的Jim和Karen待我们如女儿一样,也是因为他们,我们深入接触了一些当地人的生活。 一、不一样的隐私 学英语的时候曾经很郑重地铭记一些“英美文化”,比如说交流中避免谈及过于私人的问题,特别是年龄。但是真正到美国以后,我经常会质疑两国人民对于“隐私”的概念是否一致。与Jim和Karen见面寒暄后五分钟内,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年龄、婚史、养父、手术情况等等。我们第一节统计学课,老师就告诉我们她三个孩子全是领养的。我的同学Doe,和她第一次合作讨论就知道了她有4个孩子,她的前夫即将拜访,并且来者不善。我正搜索词汇要表示同情和支持,她一句“That’s fine”,抹去了我的所有努力。第二学期,我选了Hallett的 cultural diversity,他介绍自己说:“我很注重隐私……我妈是服务员,我爸是保安。”那些和我一起上课的都是已经在高校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每堂课无论是什么主题,都会有人把skeleton in the closet(见不得光的秘密)级别的猛料拿出来晒,类似于“我妈酗酒,偶尔嗑药”之类的,而其他人也只是善意的一笑。Hallett在安排采访作业的时候给我们打气说: “外面成千上万的人渴望被你们采访,美国人最喜欢别人听自己的故事了,你愿意花时间听某人讲他自己的生活,他会乐疯的”。 一点没错,我的两个采访对象,一个硕士在读学生,一个学校管理者,她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了我大量的爆点,当然也深刻全面地回答了我的研究问题。后来我喜滋滋拿到课上去,跟其他同学一比又灰头土脸败下阵来。也许真的是Hallett 讲的那样,美国人的坦诚源于他们渴望被关注,但是我深信,他们自己想表达是一回事,别人想去打探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经常也提醒自己不要越界。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比如,Jim和Karen在丢垃圾前会认真检查所有纸制品,他们并且郑重交代我们一定要把带个人信息的任何物品用碎纸机粉碎掉。 二、中美饮食大不同 我和王老师在吃的问题上颇有优越感。之前我们一直担心中国人的炒菜的油烟引来Karen的怨言,因为她非常爱清洁。但是在尝试了一次我们的饭菜以后,每次我们下厨,他们两口子就会兴奋得像过节一样。他们很认真地向王老师学习了蛋炒饭、西红柿炒蛋等。Karen盛赞中国菜健康美味,热量低,并嘲笑本地中国餐馆是冒牌货。我们也总是借机吹嘘这些菜式有多简单。因为Jim有三、四十种作料,所以他总觉得此等美味非得秘密武器和复杂工序不可。我们也见识到了不同的饮食禁忌。比如,Karen对MSG(味精)过敏,含有味精的酱汁就会引发偏头疼。他们有客人要吃Glutin free的食物,因为客人对谷物过敏。平常他们朋友拜访互相我们也会加入,比起危襟正坐、既要应付谈话,又要对付牛排的dinner,我和王老师更喜欢比较随意的自助餐。主人会在大餐桌上用大盘子摆上色拉、玉米片、烤肉、蘸酱、饮料一次性碟子和刀叉等,甚至煮玉米、烤大蒜什么的也能上桌。大部分都可以在超市买到现成的。客人随喜好自行取用,手指头也可以做餐具,谁也不拘束,而主人也相对轻松。Jim家厨房的工具真是数以百计,有专门挖菠萝的,有专门挤大蒜汁的,有专门挖牛油果的(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用),有专门切苹果的,还有专门切chedder芝士的,等等。我自豪于自己一把菜刀搞定一切的简洁,Jim从不和我争辩,但也从不放弃炫耀各种用具的省力。不过,我总忍不住想起一句话,偷懒催生创造力。也许这些小工具后的那些智能有一天会改变世界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对于这些小工具的接纳态度,无疑会大大提高这一可能性。 三、信仰的力量 Jim和Karen是基督徒,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平行世界。以基督教为例,其实很多人信教者并不称自己为Christian,也不觉得基督教是religion,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不是主观信念,而是客观事实和行为准则。其实我也不能够真正理解信仰对于他们的意义,但是会感到他们的行为方式到思维逻辑的截然不同。比如,在Jim和Karen家,我们经常接受道歉。原因是他们有律法,只要是感觉到对谁有亏欠,不管对方是否意识到,都要弥补和道歉,并且还不能让对方有负担。“我这犯罪的肉体”是他们的口头禅。我们缴房租的时候,老头接过钱后总是认真道谢,还要说他们多么荣幸。每天早上6点钟祷告声准时响起,有时他们和教友们约好在Skype上一起祷告。他们事无巨细都要用祷告征求“神”的意见和帮助。他们很多人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曾经非常成功,退休后全身投入传教,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神”赋予的独特使命。比如一对夫妻,丈夫是工程师,妻子是大学化学老师,退休了以后就在Sacramento专门针对大学生进行信仰传播。这种思维也影响着他们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一个信徒放弃湾区的工作来到Stockton,因为感觉到这个城市需要“神”。另一个信徒的一双子女大学毕业以后,先去读了神学院修习2年后才工作。深入接触过几个这样的孩子,有些不能算孩子,因为已经年近四十,虽然也问题多多,但有种让人安心的持重。但是在其他社交场合,他们一般极其低调,对信仰话题讳莫如深。美国的宗教众多,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冲突。Jim和Karen在家里招待过太平洋大学的一些本科生,他们熟练的祷告和虔诚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校园遇到的时候,他们又是意气风发活力四射的少年。表面上,他们过着分裂的生活,事实上,信徒们坚信自己是一切“为神而做”和 “依靠神而做”,“神”的律法约束和责任至始至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