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七):感受美国大学心理学课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21浏览次数:182

                                 ――感受充满活力的美国大学心理学课堂
    本学期,太平洋大学教育博士班吕婷老师选修了Dr. Low 开设的心理咨询方法(Consultation Methods)课程,课程旨在培养未来的校园心理咨询师(school psychologist)配合教师和家长辅导问题学生的能力。Dr. Low在太平洋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执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的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他为人谦和,授课方式轻松活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

    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中心。每次课三个小时,其中两个小时,都用于学生之间的讨论。老师会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提出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对于一篇权威的学术文章提出问题呢?相比之下,美国同学就很适应这种教学方式,都积极主动提出各种各样的话题。他们很会联系实际,思考方式五花八门,有就研究方法提出问题的,有就实际操作提出问题的,有就自己的经历结合文章提出问题的。虽然大家各抒己见,但都谦逊有礼,耐心等待对方说完后,再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井然有序,经常一个话题的讨论就能持续一个小时。老师只是耐心地倾听,有时学生有问题,就问老师的意见,老师经典的回答是:“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通过这种方式,老师激发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最后才加入自己的想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也能逐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并且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实践操作与课堂理论相结合。老师的作业包括了课下的实践。同学们要自己联系相关的老师去进行实际的咨询操作。课堂上就每个同学在咨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享,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课堂上,Dr. Low还会让同学们角色扮演。课堂上经常是充满了笑声和各种想法。其他同学成为咨询者的“brain”(智囊团),给咨询者提出各种意见,帮助处理被咨询者的各种问题,老师一般不会打断学生的咨询过程。活动结束之前,Dr. Low会让其他同学来评判咨询是否成功,并且提供证据证明。老师一再强调咨询并不一定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改变被咨询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他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单纯给出一个答案。

    课后阅读和课堂学习相结合。虽然课堂主要是讨论,但并不意味着不用阅读了。其实大量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课后独立阅读来获取的,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此外,整个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参加两次网上考试以测试课本知识。吕婷同学说,她很久没有考试过了,当她打开网页发现考试居然有时间限制时,不得不退出网站,重新把书仔细读了很久,再重新开始答题。通过这种考察方式,学生就不得不好好进行课后阅读了。

    Dr. Low的教学方法对于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及教育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own the problem”,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书本知识成为找到问题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后盾。课堂可以多引进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后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寻找真正需要帮助的被咨询者,从而一步步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适时引导、鼓励并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太平洋大学博士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