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博士沙龙正式开启本学期教师发展项目!9月24日中午,博士沙龙在学校日阶103顺利举行,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赵牧教授以《印象派绘画漫谈》为题,为大家对印象派绘画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分享。我校40余人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了活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老师主持。
(参加教师合影)
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其风格源于莫奈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印象主义画家关注光与色的变化,在平凡的题材表达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首先,赵牧教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莫奈在船上画室作画》、《日出·印象》两幅世界名画,同时强调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其所处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印象派绘画就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火车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概念,照相机挑战了人们的视觉记忆,光学理论引发了色彩本质的争议。
通过向大家展示《卢昂大教堂》组画和《国会大厦》系列,赵牧教授向大家向大家讲解了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注重对外光电表现,提倡户外写生;追求瞬间的视觉印象,注重偶然和率真的效果;主张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来表现明亮、微妙的色彩变化。纵观美术史,印象派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印象派绘画的先驱是巴比松画派的农村农民,著名代表画家有米勒、特洛扬、柯罗、卢梭等。印象派绘画发展后期出现新印象派主义,后印象画派主义(代表画家有塞尚、梵高、高更)、立体主义(毕加索)、表现主义(蒙克)、野兽主义(马蒂斯)、抽象主义(康定斯基)、达达主义(杜尚)。
接下来,赵牧教授与大家一起分析了绘画与音乐的一致性。绘画的要素有形状、色彩、结构、明暗、材质、肌理。音乐与之相对应,要素有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非常有趣的是,古典主义绘画对应古典主义音乐,印象主义绘画对应印象主义音乐,巴洛克对应表现主义音乐,而极少主义绘画又对应先锋派古典音乐。
最后,赵牧教授谈到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异同,中国绘画重在神似,而西方绘画重在形似。赵牧教授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几幅著名的画作,其个人绘画特点是油画创作中的音乐表现,如油画《马友友No.1》、《马友友No.2》、《马友友No.4》、《马友友No.5》;《向莫扎特致敬》,该画作荣获2013第四届上海美术大展入围奖;《红爵士1》、《红爵士2》、《蓝调1》、《蓝调2》;《山水》,该油画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展,《山水》(综合材料绘画)入选2014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99红色汇演》荣获99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一等奖;创作项目《乐章·上海》,该画作目前在中华艺术宫展览。
(赵牧教授做分享)
此次博士沙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高雅的艺术沙龙,活动报名火爆,大家都怀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赵牧教授对绘画的独到分享更是令大家意犹未尽,语言风趣幽默,现场始终充满欢声笑语!大家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充满艺术,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表达,每个人都是艺术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文 | 李艳艳 图 | 李艳艳 供稿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