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中午11:30分,人事处举行第32、33期博士沙龙。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本次沙龙活动以 “课程思政”为主题,李卓琳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通识教学探究与实践》,李艳艳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对分课堂”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老师主持,30余名教师踊跃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参加教师合影)
首先,李卓琳博士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以通识课《创新思维》为例,和大家分享作为非思政类的课程,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课堂上结合课程体系加入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案例,或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或融入一些增强当代大学生使命感的内容等。同时将活力课堂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一方面活力课堂主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兴趣,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融入也会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以此来培养愿意探索、有坚定信念、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感的青年来接力,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李卓琳博士分享研究)
李艳艳博士与大家分享了一项刚刚完成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该项研究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以《人文地理》为例,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途径。通过采用调查问卷及个人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对分课堂”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程思政”显示出兴趣;“课程思政”学生参与度有提高;“课程思政”凸显效果。
“对分课堂”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具有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情感性和体验性;拓展了教学空间,实现三个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社会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应用:上海市各类博物馆及展览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自主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同时,“对分课堂”显著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等个人品格和科学观,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提供参考。
(李艳艳博士分享研究)
此次学术沙龙分享主题激发起大家对“课程思政”的浓浓的兴趣与满满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对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沙龙活动对“课程思政”如何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为大家开拓了新时代新思路,更加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大家踊跃发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要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服务”新要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修身治学,立德树人,代代传承崇高历史使命。
人事处供稿
撰文\李艳艳
摄影\肖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