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一批赴美博士班系列报道之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1-15浏览次数:155

                                          ――课程《项目评估》解析

    本学期《项目评估》这门课程由Arnold博士讲授。Arnold博士工作经历丰富,做过老师、校长、人事处处长以及学校国际顾问,参加过多项国内外重大项目的评估工作,发表与出版过多本专著。

    首先, Arnold博士是一位非常重视社交形象的教授。
    她每次来上课穿着得体、妆容精致。穿衣讲究不选漂亮的,而讲究首饰到衣服风格的一致,甚至会在特殊的日子穿着特殊含义的服饰。在10月31号万圣节那天,她穿上了橙色上衣,搭穿黑裙子,她说橙色既是万圣节的一种标志性颜色――南瓜色,黑橙相间的颜色又是太平洋大学的颜色,脸上显现出骄傲的神情。

    其次, Arnold教授组织课堂活动方法灵活,经验丰富。 
    Arnold教授在课堂上很有活力,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她给学生准备了多样的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比如第一次课堂上,Dr. Arnold组织的破冰活动就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给每人做了个调查问卷,上面有几个问题,如“谁与我的生日是同一天的”、“谁每周都会去健身房”、“谁能说三门语言”、“谁会弹奏一种乐器”等,然后让同学们拿着调查问卷逐一采访其他同学获得答案。班上有几位美国同学,通过这一小活动,同学们很快拉近了距离,一下子记住了互相的名字。
           
    第三,讲究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本学期一项作业是采访,要求我们采访一些评估方面有经验的教授,以便加深对评估的认识。这些教授都曾担任过一些校内校外项目评估的负责人,经验丰富,对评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采访,我们对项目评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学期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同学们合作建设一所新的民办学校。同学们分成三组,其中两组负责制定学校的建设方案,完全自主决定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另一组是同学扮演评估专家,全程观察和跟踪我们的每一次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我们的项目开展评估。两个作方案的小组要接受专家组的审核并答辩,小组之间则被要求互相质疑和挑战,一系列的课堂活动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视角看待项目评估的机会,受益匪浅。
        
    Arnold教授上课的第四个特点是非常重视文化交流,她的课堂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通力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乐趣。

    第一堂课上,Arnold博士就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五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合理分开,每个小组由三到四位同学组成,这个学期的所有活动都在小组内完成。通过准备课堂报告、开展课外采访、作项目方案等活动,中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深入阅读教材,开展讨论研究,不但加深了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领悟到了项目评估的重要和操作原则,也互相加深了了解,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美国同学一起做项目,我们明显意识到彼此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比如美国同学更倾向于向在座同学与老师抛出问题,并在课堂上组织各种活动,甚至为此准备一些小礼物,而我们好像更倾向于大篇幅的陈述,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我们的学生是否更喜欢这种富有激发性与挑战性的教学呢?我们的教学能否在此基础上做出这样或那样的改进呢?

    什么是项目评估?所谓评估,是指依据某种目标、标准、技术或手段,对收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效果和价值的一种活动,其评估报告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书面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评估是一个系统化的决定项目质量的过程,并决定如何使之改进。评估不是一个机械过程,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间较长的过程,项目目标、项目方法、项目参与者、项目成本与抵销、项目成效、项目的短、中、长期目标都应放在系统的角度考虑。Arnold博士再三强调,项目评估有三个要素:交流、交流、再交流。对所有的信息有所回应、讨论评估理念并争取反馈、明确要求、及时提供清楚有用的报告、并保持一个开放式的评估过程,那么评估就应该是成功的。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对评估有了全新的认识。项目评估不是只要一个结果,不是简单的通过与否,或者高分与低分,而是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帮助项目顺利向前推进并使之改进与提高。评估专家的角色是运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判断力,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与帮助,并确保项目评估取得成功,产生实效。带着这门课的收获,我们相信,今后不论面对外部评估,还是开展自我评估,我们会有更多面对建设性意见的自信和挑战自我突破的勇气。(供稿:天华第一批赴美博士班)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