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光”系列学术讲座之二——3D打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26浏览次数:264

2015年10月21日下午,我校“智慧之光”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在晖华楼报告厅正式开讲,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庆夕教授,为现场3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3D打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学术讲座。

胡庆夕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国家级)主任、快速制造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3D打印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现代集成制造技术等。胡庆夕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0多篇,受理和获取专利20多项,培养和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65人。

本次讲座胡教授首先向师生们解释了“3D打印”的基本概念。“3D打印”实为增材制造,属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约30年前诞生于美国。接着,胡教授介绍了“3D打印”的流程以及制作基础。之后,胡教授又介绍了3D打印的工艺及种类,并就LOM,SLA,SLS/SLM和FDM等四种工艺做出具体说明。

(胡庆夕教授为师生作3D打印技术报告)

了解完3D打印的基本概念,胡教授又详细地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史以及几家知名的3D打印公司。如今,3D打印技术已在设备、工艺和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工程和教学等领域都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3D打印开辟了不用刀具制作零件的途径,为传统方法不能或难于制造的零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制造手段。

在介绍完了3D打印机的种类之后,胡教授着重介绍了被起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生物3D打印。与前两类已成功于包括照相、时装、制造和食物等诸多领域不同,胡教授指出,目前生物3D打印的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医疗方面对此需求极大,一旦成功,将是人类医学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壮举。例如,使用3D打印的假肢相较于钛合金生产的假肢可实现永久替代,也就意味着此类假肢将随着人的生长而生长,真正成为人体的一部分。此外,包括各种细胞,器官的使用也都颠覆传统医学的诸多概念。

(3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受益匪浅)

本次“智慧之光”学术讲座,胡教授从专业视角给师生们带来的不仅是国际前沿的学术知识,更让我校师生对3D打印技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大家以后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整个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表示在此次讲座中,收获颇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