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2日下午,学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第二次工作推进会在明华楼会议中心举行,“活力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
“活力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龚春蕾通报了上半年小组各项工作,围绕天华“活力课堂”这一课题,各条线分别从问卷调查、文献研读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工作组大部分教师本学期都参与了董剑桥教授“翻转课堂”教学工作坊的专题培训,提升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翻转学习的能力。
与会各小组负责人分别详细汇报了近期工作进展。首先,孙超老师介绍了“天华学院大学生课堂体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情况。问卷设计立足于关注学生的“用户体验”,引入国际通行的有效量表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翻译改编为“天华学院大学生课堂体验调查问卷”,通过六个维度来了解学生对目前天华本科教育的总体评价,即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基本技能培养、强调独立自主、良好的教学、适量的课业负担以及合理的课程考核。截至目前,问卷已顺利完成前测,针对全校学生的调查正在进行之中,已回收一千余份,覆盖了各个二级学院、各个年级。工作小组争取在五月底完成问卷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分学科、分年级汇总,形成专项报告。下一步,再针对单门课程提供合适的量表,让任课老师能通过问卷掌握自己所教课程是否达到“活力课堂”的标准。
聂晓晶老师汇报了“活力课堂”理论研究小组近期的文献研读情况。小组成员共研读了近20部课程教学论方面的国内外文献和专著,并深入学习了首批美国双语教师团发回的9篇学习报道。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活力课堂”的核心任务是实现“高认知高参与度”的教学,即:拒绝“照本宣科”的讲授、改变“两极分化”的局面、提高课堂的全员参与度,以及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对文献和双语教师报道的学习中,小组归纳了以下解决路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的拆解、课堂活动的组织、可视化教学的运用和多维度的课程考核。与会人员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对“活力课堂”的教学理论研究应当继续深入,并且及时形成教学理论与本校教学实践的相互印证。在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科和课程的特点,一方面提炼共通之处,一方面形成各具学科特点的建设模式,逐步推广。
陈再阳老师介绍了“活力课堂”教学实践小组的近期工作,刘伟、梁洁二位老师的汇报分享了她们各自在“活力课堂”课程改革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无论在工科课程中,还是文科通识类课程中,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设计专门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获得了在座教师的认同。
黄蔚老师汇报了本学期董剑桥教授“翻转课堂”教学工作坊的实施情况。已完成的3次工作坊活动首先从搭建充分合理的工作环境开始,介绍了一系列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视野,之后聚焦教学课件的设计,强调交互式和简约之道,在此基础上进阶至微课和翻转课堂,今后还将针对微课视频制作、翻转课堂的具体设计等方面继续引导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和实践。通过学习,本校多位骨干教师亲身体验了董剑桥教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参与了实际操作,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不仅要学习技术层面的课件制作,更核心的问题是要升级教学理念,与学生共情,真正把学生当成是课堂建设的核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活力课堂”。
会议最后,工作小组讨论并确定了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是6月中旬之前,各条线基本完成本学期既定工作任务,特别要抓紧落实指导教授示范课、上海市和本校教学竞赛的成果展示,以及首批双语教师出国培训成果交流会等专项活动;二是学期结束前,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再组织一次集中专题研讨,发布调研问卷分析报告,分学科交流试点课程经验,在归纳 “活力课堂”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形成天华“活力课堂”的初步评价标准,并推广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工作坊的实用素材包;三是2016-2017学年将着重推进“活力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试点,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第一学期每个学院推荐1-2门课程,第二学期全校再确定30门课程,对于列入试点的课程,学校争取科研经费配套支持,要求通过一学期的试点,课程能形成教学改革的全套课程实施大纲、教案和教学材料,全面收集学生阶段反馈和评价,特别是师生互动、小组研究、思考辩论、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与成效,通过归纳总结,形成课改成果,加以宣传和推广。(“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