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号中午11:30---12:30,图书馆第五研讨室热烈举行主题为“学术交流与分享”博士沙龙活动,活动采用午餐会形式。来自健康学院的心理学博士孙连荣副教授和教育学院的陆凌云博士为主讲人,人事处处长助理李艳艳主持,我校20余名博士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陆凌云博士做分享)
首先,陆凌云博士与大家分享其刚刚完成的博士研究《群体带教制对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这是一项定性研究,陆凌云博士采用案例法,耗时半年时间以上,完成该项课题研究。
陆凌云博士分享到,以“实践共同体为理论基础的“群体师徒制”,有别于传统师徒制下的教师专业互动模式。在“一对一”的基本带教方式之外,开展多层面的多形式的同伴间互补式教研活动。群体带教式的教研活动基于对教师队伍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和总结不同专业发展时期教师的共性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幼儿园开展各种研究、培训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增速。除了分层培训(按照年龄、教龄等),还有分类培训。分类培训是以教师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自主参与某一群体,投入群体的研究或讨论互动中。在“群体师徒制”中,教师们互为给予者、主导者、学习者和参与者。互惠互动的带教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保教质量。
(孙连荣博士做分享)
接下来,孙连荣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孙连荣博士分享到,心理学实验研究要点为研究设计上体现可证伪原则、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科学的界定及可靠的测量、关键的额外变量要严格控制、数据统计思路明晰。
在对心理学实验逻辑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孙连荣博士结合社会偏见与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验证---以医患冲突为例这一实例,与大家自由探讨、学习了研究问题(医患之间的偏见是导致医患冲突的原因吗?)、研究思路(社会偏见和群际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假设是否有逻辑基础?)、医患冲突群际攻击行为测量工具(找到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有/无”的有效区分)、可证伪原则、内部效度(恒定法、消除法、匹配法、随机化法、统计控制法)与信度等心理学实验专业知识。
陆凌云博士与孙连荣博士在分享过程中,博士教师们进行了自由、广泛的讨论,现场讨论气氛浓厚,时间匆匆而过,大家纷纷表示意味未尽,并期盼下一次这样的学术分享。
博士沙龙致力于为我校博士教师搭建学术分享平台,博士教师自由分享学术专长,并与其他博士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感受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找到志同道合的博士教师开展合作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探究学术与整合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