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11点30分,远程教学中心举行第6期圆桌论坛,邀请分别来自五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名师做嘉宾分享他们的“大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他们是人工智能学院的陈佳雯老师、初等教育学院的胡雅楠老师、商学院的项芹老师、健康学院的孙连荣老师、艺术设计学院的余国东老师,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做主持。活动深受大家喜爱,30余名教师积极参加了活动。
(嘉宾分享)
圆桌论坛之前,李艳艳老师在学习通上的“教师发展”平台讨论区向大家广泛征集对人工智能的一些问题,并在微信群里,与各位嘉宾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保证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家对人工智能的疑问与困惑,有效帮助到大家。具体征集到的问题如下:AI如何应用于外语教学?如何面对学生利用AI递交的完美作业?人工智能的各类助手软件,是否有好的推荐?哪些更适合我们教师们上手、使用?怎么监测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效果?在AI辅助学习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会被方便快捷的AI工具遮蔽掉,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和审美能力相比过去传统模式学习会不会变下降,如何面对这个问题?AI辅助教学的条件下,对于不同学科、专业、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需要做相应调整?
圆桌论坛上,各位嘉宾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分享。胡雅楠老师分享到,提示词可以赋能英语的词汇学习、英语阅读学习和英语翻译学习。例如,可以通过大语言模型搭建自己的英语学习术语库;对原版阅读材料进行改编,从而符合各类标准化英语考试难度;以及如何运用大模型来进行语篇的翻译,从而让同学们掌握各类翻译技巧,提升翻译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教学,通过前期对学生的智能评估,推送相应学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新课后作业布置,从单纯地布置翻译练习,转变到让学生批判性分析各类大模型翻译出来的译文,以及通过比对和自己译文的不同,从而明确自身翻译能力的不足,助力更好掌握不同翻译技巧的用法。
陈佳雯老师分享到,其教学团队正在建设的一门人工智能赋能全校的通识课程《提示词工程》。以编写主讲教材作为新课建设的起点,不仅是一个好的开端,还能在课程构建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佳雯老师也介绍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篇、方法篇、应用篇和开发篇。基础篇讲解大语言模型的基础知识;方法篇介绍提示工程的原理和设计原则;应用篇涵盖智能办公、故事创作、英语学习和程序设计四个领域,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如何与大模型进行交互式学习;开发篇则指导非计算机背景的师生,通过与大模型互动创建应用程序,包括编程环境搭建、需求分析、程序调试、整合与运行等开发步骤。
人工智能已经从研发阶段逐渐走向大规模应用阶段,不再局限于工科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而是各学科的应用工具。未来,人工智能的驾驭者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而是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学会如何与大模型进行科学、专业的互动,是未来真正驾驭AI的关键。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扎实掌握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我们才能在AI时代成为真正的主人!
项芹老师分享了大模型在其所教授课程《商务统计》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也为教师审视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方向,探索如何利用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如何设计基于 AI的教学新范式,加速推进教学改革。
孙连荣老师分享了自己使用AI以及融入教学的体验,认为AI融入课堂后对于教师自身专业领域内知识能力之外、与教学法相关的能力体系(对应教学目标达成开展个性化指导所具有的教学艺术性、灵活性等)显得更为重要。
余国东分享了AI在其所教授课程《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中的应用。余老师提到在影视动画中,AI不仅在前期的剧本创作、分镜设计和美术设计中起到具有创造性的辅助作用,还为中后期影片的制作提高了效率。余老师在分享AI辅助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如何避免学生高度依赖AI工具、创造性下降”的反思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第一是AI辅助设计的课程侧重点更多地放在学生学习使用AI工具的方法过程而非结果,通过课堂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法的总结和思考;第二是加强学生的审美训练和基础专业知识的巩固,引导学生找清楚自己与AI的定位和分工,确定自己的目标,充分利用AI工具提升实践效率。
最后,李艳艳老师以两句名言鼓励大家开启AI之旅,迈向星辰大海。“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影响,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
文 | 李艳艳 图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