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第33-34期名师工作坊:技术与道德之间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1-11-25浏览次数:427

11月4日、18日,学校举行第33、34期名师工作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播老师以《技术与道德之间》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社会进步与道德伦理之间挣扎的几点思考。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两期活动获得近40余名教师的积极参与。

 (参加教师合影)

在第33期工作坊上,黄播老师从1997年DeepBlue战胜国际象棋直接冠军卡斯帕罗夫,2007年AlphaGo战胜围棋大王李世石谈起,分别探讨了以下四方面问题:人工智能——新的人类文明;人工智能——新的伦理困境;人机关系——重塑伦理图景;人机关系:课程思政关怀。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增进和便捷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首先是责任伦理困境,当使用人工智能发生故障导致人类受伤或者造成损害时,应追究谁的责任?是设计者、制造者、编程者还是使用者?抑或是人工智能本身? 其次是主体性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是否是独立存在的道德个体?如何把道德体系编入人工智能的系统中?机器人伦理是否等同于人类伦理? 再次是公平伦理困境,系统的筛选能否像人类那么灵活?是否会失误而造成歧视或不公平? 第四是隐私伦理困境,当人工智能掌握了大量数据后,人们的隐私面临泄露风险,抛弃隐私和保护隐私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

在34期工作坊上,黄播老师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重塑人机关系的伦理图景问题,提出三个方面,首先要厘清人机责任,其次要展现人文关怀,第三要协同主体关系,强调了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条原则。 同时,在实践层面,科学家、工程师和伦理学家要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从整体上协调、指导人工智能技术。

 

(黄播老师做分享)

最后,黄播老师由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问题延展开,和各位老师一起讨论了在理工科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大家一致认为,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要相结合,知识传授要融入价值引领。在具体思政元素上,可以从领略中国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工程伦理,培育工匠精神,增强创新意识等方面深入挖掘,把学生从“知识的孤岛”引向“人生的海洋”。

 (大家积极做分享)

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探讨与交流中圆满结束!黄播老师结合自身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大家纷纷表示,从不同的角度,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大家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个个挑战,甚至是威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工智能的正确运用,将在极大程度上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 黄播、李艳艳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


返回原图
/